欢迎访问博医快车!   

当前位置:主页 > 选题及研究设计 > 选题技巧 >

做科研有窍门吗?

做科研有窍门吗?

文章来源:健康报

 

  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强调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科研主导力。作者指出四个因素将推动中国在科学领域的持续增长:巨大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基础,偏好优秀学术人才的劳动力市场,众多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和一个愿意在科研领域投资的政府。不过,文章也指出中国科学界还面临着科学欺诈等问题。

  年轻的医生朋友,这篇文章是不是让你自信心爆棚?你有没有想过,你也是中国生物医药科研的主力军?你的科研、你的成长就是中国科研进步的原动力。本期,我们继续讨论青年医生成长三部曲之“做科研、写论文”。下期讨论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想加入讨论的,快点发来邮件吧!


“需要研究的东西多得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外科  胡义杰

  选好课题做科研,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是很多临床医学工作者和专业型硕士、博士生都要面对的挑战。我读博士那时也曾迷茫过,临床工作已经很繁重了,哪里有精力去找科研选题发表论文啊!我把这个苦恼告诉我的老师、科主任钟前进教授后,他一脸轻松地说:“好好干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需要研究的东西多得是。”一晃眼几年过去了,我顺利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回首过去,我也想把老师的这句话分享给奋战在临床一线和专业型硕士、博士生的学弟学妹。


 疑难杂症深挖就是科研

  有一次,我们科发现“降主动脉左肺静脉瘘”一例,查文献没找到相关报道,科里讨论时有部分专家教授认为其为肺隔离症的一种特殊形式。但这两个病真的相同吗?由于这是个罕见病例,因此,科主任钟前进要求我们再仔细查查资料。于是我和几个年轻医生反反复复对比了两种疾病,不比不知道,原来两种病差异还是很多的,比如疾病的病理生理不同,外科结扎处理后临床效果不同等。当我们把对比结论在科里汇报后,钟主任说:“的确下了不少工夫,对比资料很翔实,好好整理下不就可以发SCI了吗?”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最终这一个案在美国胸科医生学会主办的专业医学学术杂志《胸部》上发表。那以后,我和同事完全开窍了,陆续在国际上心血管外科重要期刊《胸外科年鉴》、《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报道了系列罕见病例及其特殊临床表现。


 临床疑惑找答案就是科研

  在开展一站式杂交心脏手术中,我们观察到该术式部分病人术后肾功能损害较多、术后失血也较多。而目前临床针对冠脉造影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对之后急性肾功能损伤是否存在影响尚无定论,查资料也没有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看到我们的纠结,钟主任说:“在临床上确实遇到的难题,之前也没有可依据的资料,就应该是贴近临床的科研选题,不是吗?”是的,这正是目前我们研究小组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前期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心脏外科杂志》上。而随着临床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各类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类似的临床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其中有很多贴近临床,值得探索的话题。

 珍贵资源留意就是科研

  我们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不少患儿来自高海拔地区,这是一批需要帮助的孩子,同时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世界罕见的高海拔地区先心病患儿病例资源。我们发现这其中有很多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比如,高原长期低氧人群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如何?在开展临床救治工作的同时,我们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患者家属的同意,有意识地保留检验剩余的相关血液甚至组织标本。通过高海拔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的对照研究,发现高原人群更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推测其与长期慢性低氧刺激所致的高基础自噬水平有关。这一重要结论发表在国际上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好的专业学术期刊《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受到相关专家的好评。

  我想,做个医技精良的临床医生,和做个优秀的研究型学者并不冲突。只要是别人没有品尝过的馍都可能是好的科研选题,当然这些馍或可甘甜可口,或可酸涩苦辣,甚至有毒。不过无论怎样的结果,都是一次探索,都会有它的价值。(邹争春整理)

 
 “靠大树更要靠自己”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冷晓燕

  事业成功是每一位年轻人追求的梦想,作为一名在超声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医生,回顾我的学习及工作历程,我的体会是:科研是走进事业成功殿堂的“敲门砖”。

 帮导师就是帮自己

  医学生在攻读硕士博士之前,都会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导师,也就是所谓的“靠大树”。因为“大树”能让我们学习到更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平台。

  我的导师是全国著名超声专家田家玮教授,作为她的第一个硕士和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也就是所谓的“开门弟子”,我深得她的厚爱与培养。很多同学羡慕我的“大树”好,背靠大树好乘凉。其实不知,我的努力和付出也要超乎寻常。田家玮教授是远近闻名的“工作狂”,三年的硕士生活几乎留给我的记忆就是每天跟着导师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早起晚归,用“披星戴月”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着导师写标书、写文章、搞科研、报成果,但也正是在这忙碌的工作中,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及意识。

  年轻医生在帮导师做科研工作的时候,不要怕辛苦,不要爱抱怨,这是一个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很好的机会。当导师为你开启一扇门之后,剩下的还要取决于你的努力和付出。要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长远,仅有“大树”的扶持是不够的,“靠大树”,更需“靠自己”。

 别放过每个学习的机会

  我在博士毕业后被医院送到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其他实验室的中国学者在做小鼠的气管插管和颈静脉插管,我细心地学习并牢记了她的手法和技术,当时并没有想着为什么学,只是好奇而已。在后来一次实验室的科研组会上,大家讨论要开展一个科研项目,需要做小鼠的气管插管和颈静脉插管,但是没有人会做。坐在后排的我站起来说:“让我来试试吧!”当时,美国导师和全实验室的人都投来惊讶的目光。在那之后,我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展示了我在国内练就的超声技能,得到了美国导师的认可。

  一年后,本该回国的我,被导师留下来做了博士后,我也就有了在美国更加深入地做科研的机会。在美国将近四年的学习时光,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回国后,医院给了我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科研思维,确立了科研方向。


 科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现在SCI文章及科研课题成了很多年轻医生心中“说不出的痛”,很多人都是迫于晋级的压力而不得不搞科研。这种厌恶情绪本身就会使科研毫无乐趣可言。

  我的建议是:要学会调整心态,既然是必须做的事情,就要排除抵触情绪,培养兴趣,苦中作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每个人在做实验中都会遇到困难,在一次实验中,我连续做了两个月的Western Blot,都没有检测出我需要的蛋白。在我反复调整实验条件之后,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实验结果。那种喜悦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兴趣也是一种后天的积累,更是可以培养的。每一次获得实验结果的喜悦,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坚定你接着走下去的信心。有了兴趣,就不会再为其他事而烦恼,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见到成果,晋级等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从而建立良性循环。


 发论文要注意啥

  发表高水平论文常常是对一项科研工作的肯定,因此做了科研就要努力发论文。但发论文也有很多门道,需要医生细细琢磨。在丁香园和科学网上,有很多相关的经验之谈,本期我们摘编三个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仔细看稿约

  决定写篇letter主要是源于《NEJM》的一篇文献,对文章感兴趣是因为目前关于脸面移植的真正文章并不多。继续仔细研读文章,发现在心理学方面作者没有进行探讨。大家都知道关于美容整形外科心理学方面的评估还是很有必要的,遂继续查阅大量文献,着手对这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论述。

  可惜,当时并没有仔细看稿约,稿约要求如对一篇文章发表你的观点,必须在文章出版后三个星期内返回编辑部,而我的文章发晚了。忙活好一阵子,居然都没到编辑的手里就被“卡查”了。郁闷好一阵啊,所以大家以后在投稿时务必务必要看清稿约。丁香战友sszx


 选对文献

  在现实的科技活动中,科研工作是起步于文献,终结为文献的。文献的使用取决于读者的水平。高水平的选高档期刊论文,低水平的是论文就行。

  任何论文所能达成的有效性结论是有限的。如果把论文属性分成:起点的正确与否、研究方法及过程有效与否、结论的正确与否,这样几个属性判断,则最简单的均匀分布概率给出的任一篇论文在统计学意义上正确的概率为:1/2×1/2×1/2=1/8=12.5%。也就是说,选择出错误文献的概率远大于选择出正确文献的概率。如果引入时效性,以十年为均匀分布区间的话,则选择出正确文献的概率还应减小为1.25%年。这是我们无法否定的统计性规律,所以选对文献其实不易。肖建华


 写八股论文

  八股一铺开,就要言之有题,题之有据,据完就结,免得浪费读者的时间。学术论文就是八股式的应用文体。学者写作太随意,科学论文的可读性就差,有许多文章言之无据,不少也又臭又长。伴随着科学研究大昌,学术交流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后,就产生了科学八股文,也就是现代论文报道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本义是借助八股体规范应用写作,提供模板,让应用论文写作变得更容易,同时防止人类天性中多嘴饶舌的坏毛病。同样地,学术论文格式也为科学写作提供模板,让学术报道更容易,还防止学者的不严谨以及冗词赘语。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系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迅速判定文章的阅读价值,在文章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能清楚直白地看到研究结果及其意义。廖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