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要攻克的难题,也一直在探寻肿瘤治疗的方法。2016年,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在肿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下面让我们来看看2016的肿瘤研究都有哪些进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细胞能够快速增殖的机理,并且将此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1月11日,国际肿瘤学期刊Oncoge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孙宇研究组的研究成果“SFRP2 augments WNT16B signaling to promote therapeutic resistance in the damag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揭示Wnt信号通路在肿瘤耐药性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分子机制,并颠覆了过往人们对于SFRP2这一分子在很多癌型中对Wnt通路拮抗作用的传统认识。
2月1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与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成功地揭示了一个调控真核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的CDK1-TIP60-Aurora B信号轴,并详尽地阐明了蛋白质磷酸化与乙酰化修饰动态调控Aurora B激酶活性的新机制,将为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新的切入点。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
2月12日,美国韦克福里斯特浸信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即用构成所有生物的单位——核酸的形式来检测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项概念验证性研究在线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2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怀雨课题组和喻学锋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合作,以金纳米棒为基础制备了一种新型生物探针,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可实现肿瘤的快速诊断,相关论文Lactose-Functionalized Gold Nanorods for Sensitive and Rapid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Cancer 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协会刊物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3月3日,一项研究指出肿瘤新抗原(tumor neoantigens)能帮助医师们了解癌症患者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应答情况,这将为实现个体化癌症治疗铺平道路。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3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许琛琦研究组和李伯良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该成果发现“代谢检查点”可以调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鉴定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应的小分子药物前体,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4月8日,亚伯达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儿科学教授和研究员Richard Lehner研究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清除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生长,这两种脂蛋白通常被成为“坏胆固醇”,可以利用什么机制来减少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发现了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报告》中。
4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Oncoge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玉舫研究组题为Type I Interferons Exert Anti-tumor Effect via Reversing Immunosuppression Mediated by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I型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5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波团队发现,包裹化疗药物的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一种100-1000纳米的囊泡)能够有效的逆转肿瘤再生细胞的耐药性,为目前克服临床肿瘤耐药性提供了潜在手段,并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Reversing drug resistance of soft tumor-repopulating cells by tumor cell-derived chemotherapeutic microparticles”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刊出。
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易静研究组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烟草化合物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原因。研究认为,吸烟诱发癌变和促进癌症发展的原因在于烟草成分损伤DNA并带来基因突变。相关成果发表于《癌基因》杂志。
5月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张欣课题组与陆轻铀课题组,以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李国辉课题组等合作,在磁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以及磁场联合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这几项研究从实验上证明了稳态磁场以及稳态磁场联合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Oncotarget、Bioelectrochemistry 和Science Bulletin 等杂志上。
6月2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的研究团队发现,电离辐射诱导miR-449a表达,过表达miR-449a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电离辐射敏感性。揭示miR-449a增强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上。
6月23日,研究人员在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中揭示了两个分子的结合力是如何帮助癌细胞在发生转移时生存下来的,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方向。
7月5日,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的变异可以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导致肠道内在同一时间发生多个肿瘤,并指出了解清楚该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可以促进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7月7日,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网状结构,它对于维持线粒体清除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使肿瘤细胞增殖,还会使肿瘤细胞具有移动并侵袭远处器官的能力。在明白了个中关系之后,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能够通过关闭网状结构中的单个亚基大大降低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能力,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型靶向治疗方法。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Biology杂志上。
7月10日,苏州大学刘庄教授课题组设计一个独特的多功能智能纳米载药系统,不仅对肿瘤微环境中的H+和H2O2敏感,还能改善乏氧的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7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Bioinforma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李亦学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论文cisASE: A likelihood-based method for detecting putative cis-regulated allele-specific expression in RNA sequencing data。该工作开发了一个针对肿瘤基因组的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ASE)鉴定新算法cisASE。
8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巍维研究组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Zhimin Lu研究组的合作论文:PKM2 dephosphorylation by Cdc25A promotes the Warburg effect and tumorigenesis。该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dc25A可通过去磷酸化糖酵解关键酶PKM2参与肿瘤细胞代谢调控。
8月30日,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通过对avelumab抗体与PD-1竞争结合PD-L1机制的分析,发现avelumab主要通过其重链的CDR2与PD-L1的F和G 折叠片结合来竞争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其在PD-L1上的结合区域与PD-1与PD-L1相互作用区域部分重叠。研究揭示了PD-L1靶向性肿瘤治疗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对设计和改造PD-L1靶向性抗体药物或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月19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发明了一种使用小分子RNA的基因疗法,有望阻止乳腺癌细胞转移,这项成果发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9月26日,日本冈山大学宣布,其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干细胞不仅是癌细胞产生的根源,还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进而形成肿瘤血管。这一发现有助人们了解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并研发新的抗癌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杂志上。
9月30日,Wistar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在各种肿瘤中,雌激素信号的免疫抑制效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将会对将会对将雌激素拮抗药物加入肿瘤免疫疗法中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发表在了Cancer Discovery上。
10月20日,尚永丰院士在天津医科大学的课题组对FOX蛋白家族的转录因子FOXK2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揭示了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角色及潜在的抑癌作用。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Cell子刊《Cancer Cell》上。
10月2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者们发表在Cell子刊《Cancer Cell》,研究表明,AML癌细胞表达的一种细胞表面蛋白CD98具有促进癌变的作用,而CD98的抗体IGN523则能够遏制AML癌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的生长。
11月1日,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Wenwei Hu教授和Zhaohui Feng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BAG)家族蛋白BAG5和BAG2可阻止泛素连接酶与突变型p53的结合,从而赋予后者在癌细胞中特有的稳定性。这一成果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刊物《Cell Discovery》上。
11月2日,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Single-cell RNA-seq supports 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in human oligodendroglioma”的文章,由麻省总医院(MGH)和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研究所的调查员领导的小组,首次识别癌症干细胞及其在人类脑肿瘤样本中的分化后代。
11月11日,比利时开光实验室(Belgian Switch Laboratory, VIB/KU Leuven)揭示出一种新的定制分子通过淀粉样蛋白形成机制,抑制一种经良好验证过的癌症促进物。这项研究证实淀粉样蛋白结构能够被用来合理地开发一种新类型的能够抵抗一系列疾病的生物技术分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11月14日,《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与博士生刘洋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特征与作用》综述性文章,该文章评述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促肿瘤转移的过程,尝试性地提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大特征,并对该领域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王义平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新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1可以对苹果酸脱氢酶MDH1进行甲基化修饰并降低其活性,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过程。这个发现揭示了肿瘤细胞代谢新的调控特征,对肿瘤代谢调控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月15日,发表在Immunity杂志上的两个独立研究中,科学家描述了与可能是潜在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标的正常组织相比,人的乳腺,结肠和肺肿瘤内的调节性T细胞表达分子的不同特征。两组研究人员希望使用他们所了解的关于肿瘤部位中调节性T细胞的独特性质,以改善癌症免疫疗法,刺激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药物。
11月2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题为“
5-Hydroxymethylcytosine localizes to enhancer elem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patients“的文章,研究人员打破新的领域,分析胶质母细胞瘤中的DNA修饰。这是第一次描述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中5hmC分布及其与患者存活的关系的研究。
攻克肿瘤治疗之路漫漫兮,但科学家们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们依然奋斗在科学研究的前沿,2016年肿瘤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相信在2017年,科学家们仍会给我们带来接踵而至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