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4-22 17:05 浏览: 次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现代生活中,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身体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其原因可能归咎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并缺乏锻炼导致的身体肥胖。以往人们都认为肥胖会极大的增加诱发胃肠癌的风险,但是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研究人员发现,造成肠道癌症的直接因素或许不是肥胖,而是寄生在肠道中的微生物,这为日后的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Melek Arkan等人利用小鼠模型来重建人体内的胃肠道瘤的发生过程,该模型是通过在小鼠肠道上皮中表达突变型K-ras致癌基因,从而诱导锯齿增生并增加小鼠患癌的几率。对小鼠进行22周到40周高脂肪食物HFD喂养之后,小鼠均发展出十二指肠肿瘤,肿瘤细胞逐渐转移到了肝脏、胰腺及脾脏等组织,呈现进一步恶化的症状,这些数据表明高脂肪的食物构成有效的促进了锯齿状肿瘤发生的进程。
由于免疫系统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小鼠进行DNA芯片微阵列分析之后,也不例外的发现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出现了变化,参与免疫识别、应答和抗原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在结合流式细胞分析之后,发现表达MHC II型分子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这些MHC II型分子对于呈递外源性抗原并引起免疫反应是必不可少的,免疫系统因此受到了抑制。对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小肠中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杀灭功能的潘氏细胞数量大大减少,其分泌的广谱抗菌肽隐凹素在小肠中不足,导致免疫受到了影响。
那么在此基础上,或许我们已经可以猜想的到,小鼠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后,肠道内的微生物状况应该发生了改变。事实也的确如此,研究人员通过气象色谱法结合线性判别效应分析,对高脂食物喂养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的16s RNA进行分析发现,螺杆菌科、乳酸杆菌科、肠杆菌科、梭菌科和消化链球菌科的数量显著上升,双歧杆菌科紫单胞菌科和产碱菌科的数量显著下降,总之高脂肪饮食的确引起了患肿瘤小鼠的肠道微生物构成的改变。
对涉及这个过程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TLR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紧密相关,其中Toll样受体可以感知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等其它细菌特征结构,而MyD88作为TLR4的接头蛋白,负责将信号向核内传递并引起免疫反应。文中指出MyD88的缺失会抑制肿瘤的发生,并引起微生物群结构改变。
后续实验中对小鼠进行丁酸补充喂养,发现丁酸能够显著的降低肿瘤的发病率,而发病率的降低则与肠道中双歧杆菌、紫单胞菌和螺旋杆菌的数量变化有关。为了直接研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肿瘤发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又将高脂肪食物喂养的小鼠的粪便样本,移植到正常喂养的小鼠中,发现接受了移植的小鼠中的肠道微生物也产生了相似的改变,而有意思的是,这种改变使得正常喂养的小鼠,即便在没有出现肥胖的情况下,也呈现出高致癌现象。
根据这些结果可以发现,高脂肪饮食导致了肠道微生物失衡进而加强了致癌基因的表达,加重了肠道癌症形成趋势,而肥胖可能是饮食不均衡伴随产生的一个现象,对于癌症的发生并没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未来针对个人进行饮食调节并辅以微生物控制,可能对癌症的治疗会更加有效。
上一篇:聚焦2014美国癌症年会
下一篇:注射细菌可让人体肿瘤萎缩?